西部在线 > 地理 > 青海玉树

青海玉树

发布时间:2011/3/2 16:36:58 来源:西部在线 编辑:admin

分享到:

  北京时间4月14日7时49分,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度,东经96.7度)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3公里。在为灾区深深祈福的同时,本网特将《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2月刊《青海玉树》一文发表于此,同大家共享。

    在美丽的玉树藏区,女人、孩子与牦牛在一起是最常见的生活场景。牦牛为玉树人的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马超山口,是转尕朵觉沃神山的必经之路

  名山之宗:朝拜尕朵觉沃神山

  玉树藏民中流传着各种各样有关藏传佛教的神话故事,我们一踏进玉树州的首府玉树县结古镇,便听到了尕朵觉沃神山的传说。这座神山地处称多县尕朵乡,与西藏的冈仁波齐、云南的梅里雪山、青海的阿尼玛卿并称藏传佛教四大名山。

  尕朵觉沃意为上康区主神,全称是觉沃久庆栋热。它被看作是长江上游的众多神山之王,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和传说中的英雄格萨尔王都曾对它悉心供奉。其实整个尕朵觉沃是由一系列千姿百态的山峰组成的群山体。主峰觉沃将军峰海拔5470米,山势雄伟、险峻。其他一系列平均海拔4900米的象形山峰鬼斧神工,造就了尕朵觉沃美丽而永恒的传说。

  从结古镇到神山脚下的色航寺(黄教寺庙),公路有近200公里,我们因贪赏景致觉得转眼就到了。接下去却是一段艰苦的旅程,因为公路已到了尽头,我们只能弃车上马。为了目睹尕朵觉沃神山的雄姿,3天的时间我们骑马行进近百公里,饿了啃干粮,渴了喝雪水,终于绕神山走完一圈时,我们和向导的体力都有些透支了。不过此程收获非浅!除了参拜到我们早以神往的尕朵觉沃,在海拔4900米左右的雪原上,我们竟还见到了传说中那洁白无瑕的高山雪莲!她那醉人心脾的清香,让我们顿时忘却了所有的烦恼和疲惫。

    25亿块嘛呢石堆在一起,六字真言与各种经文铺天盖地,蔚为大观

    玉树县下拉秀乡龙西寺(黄教寺院)中的秘室,墙上刻满了恐怖的神佛头像。这间秘室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外人和低级喇嘛都被禁止入内

  唐蕃古道:追寻文成公主的足迹

  除西藏自治区外,玉树是藏教教派最为齐全的地区。诸如宁玛(红教)、萨加(花教)、噶举(白教)、格鲁(黄教),这几大教派在玉树均有分布,尽管他们的寺院在规模和僧尼数量上很难与西藏匹敌,但其悠久的历史却有目共睹。

  玉树的寺院建筑多为传统的平顶藏式建筑风格,或建于峭壁之上,或立于高山之巅,都巧妙地利用了天然的地形,自成一统。几大教派的建筑风格相近,然而在围墙和僧舍外壁的颜色上又各有千秋:萨迦派寺院多饰以红、白、黑三色竖条,传说这三种颜色分别象征着文殊、观音、金刚手三位菩萨;噶举派寺院多为纯白色或土本色;宁玛派寺院多为褐红色;格鲁派寺院则是僧舍外壁为纯白色,围墙外壁多为褐红色。了解了这些区别,不入寺院远远望去,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寺院所属的派别。

  到玉树看寺院不能不看大日如来佛殿(原名文成公主庙),因为迄今为止,在藏民心目中文成公主还是度母的化身。大日如来佛殿位于从古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吐蕃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唐蕃古道上。这条古道记载了1300多年来汉藏交流的文化足迹,在西藏被称为迎佛路,是中国古代三大通道之一。自古以来,玉树就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

  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浩浩荡荡的陪嫁队伍离开长安,经日月山,入吐谷浑境(古时一部落名),又经公主佛堂(为文成公主在吐谷浑境的临时休憩地),至柏海(今扎陵湖、鄂陵湖,为松赞干布率兵迎亲处);再经众龙驿(今作草陇滩,在称多县清水河南,为文成公主供晒所携觉沃佛像处),渡通天河后,经勒巴沟,驻驿贝沟。在这里,当地藏族头领和群众为公主举行了她进入吐蕃地界以来第一次极为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为了报答藏民的热忱,也为了弘扬佛教文化,文成公主遂令随行工匠于贝沟一悬崖上雕刻汉式浮雕佛像9尊,并亲自制定了佛像的尺寸和图案。从那时起,这9尊佛像便在大日如来佛殿内受人供奉,直至今天。

  走进大日如来佛殿,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在这样偏远的藏区实在很难看到如此完整、精美的汉式佛像。9尊佛像中,端坐中央高达7.3米的是大日如来佛(藏名为昂巴昂泽),他双手禅定,端坐于莲花座上、菩提树间,神色十分凝重。左右分上下两层,各有高约4米的4尊菩萨侍立两旁。

  在浮雕的两侧崖壁上,我们看到了十分珍贵的经文手迹。右侧有藏文佛经12行、文成公主书写的汉文楷书《般若波罗密多经》16行;左侧纹刻着古藏文的发明者吞米桑布扎书写的藏文尕洽(即说明)18行。只可惜这些珍贵的手迹,大多已被风雨剥蚀得残缺不全,难以辨认了。

  嘛呢之城:经过300年的积累,嘛呢石已达到了25亿块

  勒巴沟全长8公里,沟口边是一座早已废弃的白塔,独自守候着苍凉。原来的车马官道现今早已湮没于寒烟衰草之中,缓步走在这荒草丛生的小径,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入藏的三大通道之一,但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草丛中,溪水边,随处可见刻有经文的嘛呢石。有阳文,有阴文;有的上面生满了青苔,字迹已被岁月打磨得模糊不清;有的大如磨盘,有的小如鸡蛋;更有刚刚刻好不久的,琢磨的痕迹尚存。从这些嘛呢石上,分明可以感到文化的承传、精神的物化……在入沟口的左边,涉过一条冰冷的小溪,在一小片内凹的峭壁上,有多幅细刻的佛像,从那丰满的体态,飘逸的衣裙,一望便知是唐朝所刻,当地的文献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

  入得沟内,翻过第一个小山口,不经意向前一望,眼前赫然出现了一座嘛呢山!我们到过藏区的很多地方,见过各种各样的嘛呢石、嘛呢堆、嘛呢石刻,但是,像眼前这样将整座山都刻满经文的,不是亲眼所见根本就难以置信。山上的经文字体有大有小,有的是用古藏文刻的,有的是用梵文刻的,随山就势,但又疏密有序,无处不是匠心独运。这气势,这韵味,根本就无法用语言表达。我们不禁想到,在这光滑如镜的峭壁之上,这些经文是如何刻上去的?

  见识了这非凡的嘛呢山,一切都仿佛不新鲜了。可是没过多久,我们就为玉树州另一处嘛呢石刻景观而更深地震撼了!那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嘛呢堆——新寨嘛呢城,藏民称它是一座石刻的图书馆。新寨嘛呢城位于州府所在地玉树县结古镇东3公里的新寨村,紧邻214国道。据史料记载,新寨嘛呢城创建于公元1715年,它的奠基人为第一世加纳活佛宗求帕文。这位修习佛道的智者晚年来到玉树弘扬佛法,颇受玉树僧俗的敬仰。在他的教化之下,这里很多的石刻艺人不再仅仅将刻画嘛呢石作为一种职业,而把它当成一种造福自己和他人的善业。他们整日在嘛呢堆边虔诚地刻着、画着,铁钎磨秃了一个又一个;他们口中一遍遍吟诵着六字真言,伴随着刻石的叮当声;他们口中颂出的六字真言印刻在石头上,有一字一石的,有六字一石的,从此冰冷的石块就有了灵性。这些有灵性的石头不断地被虔诚地放入嘛呢堆中,经过近300年的积累,已达到了25亿块!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几万块刻有律法、历算、艺术论述和各种佛像的嘛呢石精品,更有甚者有人将整套的佛经完完整整地刻在石头上,甚至连封底、封面都完美无缺!据说,这些嘛呢石上刻的经文已有近200 亿字,真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石刻图书馆了!为了纪念加纳活佛,这座嘛呢堆又被当地人称为加纳嘛呢堆。

  帐篷之城:三天前还是一片空旷的草地, 忽然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数不清的帐篷

  这次到玉树,正好赶上治多县贡萨寺新塑的佛像开光,我们在一眼望不见尽头的百里帐篷城中目睹了这场盛大的庆祝法会。眼前的景象简直让人震惊,山上山下数不清有多少顶帐篷,样式又五花八门,星星点点,炊烟迷漫。我们打听了一下,三天前这里还是一片空旷的草场呢!三天,居然就建立起来了一座帐篷城!藏胞的力量实在让人佩服。

  帐篷既是藏胞遮风避雨的家,也是他们聪明才智的体现。藏胞称搭帐篷为下帐篷,由于无论游牧转场还是节日出行都少不了要下帐篷,所以帐篷的支撑与拆卸都极为方便。支帐篷首先将篷布摊开,平铺在较平整的草地上,先用大木杆将中间支起来,再量好帐篷的半径,钉在地上一圈木头或金属橛子,然后几个人分别将帐篷的下角扯开、拉直,用绳子紧紧地捆扎在橛子上,四周用石头或草皮将缝隙压实,一个家就算安装就绪了。我们一到帐篷城,就受到了一位藏族老人的热情邀请,走进了他这个临时的家。喝着喷香的奶茶,老人打开了话匣,为我们讲起了帐篷的故事。

  原来帐篷按质地可分为牛毛帐篷和布料帐篷。

  牛毛帐篷是用黑牛毛绒手工缝制而成,所以多为黑色,是常见的家居帐篷。帐内用两根立柱顶起穿中的横梁,从中央拉出八根牦牛绳绑到周围的八个木橛上,然后用圆木杆撑起。帐顶设有可随意启闭的长方形天窗,

关于我们 | 网站荣誉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经营许可 | 版权声明 |
Copyright © 2010-2015 www.west.net.cn. 西部在线 版权所有
业务及广告合作:40066-40084 蜀ICP备05017678号-1
E-mail:nihao@foxmail.com